纪录片《宋之韵》解说词文本02 第二集 晏氏父子

2023-01-24 14:06:15来源:哔哩哔哩

无可奈何,落花散去;梦后微雨,弦上相思。或闲怨闲雅,或凄酸凄凉,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宋初文坛,充斥着清丽婉丽的感人佳作,诉说着如梦如幻的悱恻缠绵。

第二集 晏氏父子


(相关资料图)

介绍晏氏父子之前,不妨先说一说北宋初年两个名人:一个是王禹偁,一个是寇准。

/王禹偁(生卒年月不详)/

王禹偁是北宋初著名诗人,只留下一首词:

/江苏 苏州/

雨恨云愁,江南依旧称佳丽。水村渔市,一缕孤烟细。

天际征鸿,遥认行如缀。平生事,此时凝睇,谁会凭栏意?

(《点绛唇·感兴》)

北宋初年的词,还没有脱离“花间派”那种浓艳的风格,王禹偁这首词却清丽淡雅,境界比较开阔,别具一格。

据考证,这首词可能是他在苏州任县令时写的。秋风秋雨,一片萧瑟,但苏州这一带风景依然是美丽的,所以说“江南依旧称佳丽”。

词人望着南飞的大雁,排列成行,在天空自由地飞翔,由不得想到自己空有一腔抱负,却一事无成,没人理解,没人提携。“平生事,此时凝睇,谁会凭栏意?

王禹偁的诗学白居易,在宋初算得是开风气的。

马穿山径菊初黄,信马悠悠野兴长。

万壑有声含晚籁,数峰无语立斜阳。

棠梨叶落胭脂色,荞麦花开白雪香。

何事吟余忽惆怅,村桥原树似吾乡。

(《村行》)

这是王禹偁贬谪在陕西商县时思念故乡的诗。“数峰无语立斜阳”,用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,显得特别有情趣,也显示出诗人当时内心的寂寞和对贬官不服气的倔强。

/陕西渭南 宋 寇准墓/

寇准是杨家将戏剧中屡见的人物,他最出名的政绩是“澶渊之盟”。

公元1004年,契丹萧太后率兵大举入侵,北宋朝廷一些人吓得主张迁都逃跑,时任宰相的寇准则极力主张宋真宗亲临前线督战。

/河南开封 龙亭蜡像/

真宗勉强听从了,结果还算打了个胜仗。可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对外妥协以求得皇权的稳定,于是打了胜仗照样向契丹赔款。而寇准因得罪了主张逃跑的官僚,两年后就被罢了相位。

/《寇忠愍公诗集》/

他为人刚正,是北宋一代名臣,词则没有脱出花间派的窠臼,词境淡远,情致缠绵。

/寇准(约公元961年-公元1023年)/

波渺渺,柳依依。孤村芳草远,斜日杏花飞。江南春尽离肠断,蘋满汀洲人未归。

(《江南春·波渺渺》)

写游子思乡之情,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,可能是他贬官在江南时写的吧。这与他的诗很相近:

/陕西渭南 宋 寇准墓/

杳杳烟波隔千里,白蘋香散东风起。

日落汀洲一望时,柔情不断如春水。

(《追思柳恽汀洲之咏尚有遗妍因书一绝》)

两相比较,词显得不如诗更有味道。

北宋初年,词坛上还没有什么较为杰出的词人和足以震撼人心的佳篇佳句。这种情况,到晏殊进入词坛后才有了一些改变。

/江西抚州 晏殊故里/

说到晏殊,我们自然立即就会想到他的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(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)。

/晏殊(约公元991年-公元1055年)/

这是一千多年前创作出来的两句词,却依然充满了生命活力,参与着现实生活,我们随时都可能引来当自己的话说。

/河南开封 龙亭/

晏殊是个神童,七岁就能写文章,十四岁被推荐给皇帝,镇定自若地与成年人一起参加进士考试,就成了进士,从此一帆风顺步入仕途,晚年官至宰相。

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,范仲淹、欧阳修这些名重一时的人物都受到过他的奖拔。

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夕阳西下几时回?
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小园香径独徘徊。

(《浣溪沙·一曲新词酒一杯》)

暮春时节,夕阳西下,抒情主人公在自家园林里的花径上徘徊,一丝拂拭不去的惆怅无可奈何地袭上心头。

去年,也是这样的暮春时节,也是这样的天气,曾经“一曲新词酒一杯”,在这里热热闹闹地填词唱曲,那声乐好像还洋洋盈耳,在亭台之间回响,可是那热烈的场面却再也找不回来了。

只有这不得不凋谢的花朵,在无可奈何地坠落。还有这似曾相识的燕子,还回到这亭台中间来重寻旧迹。

于是,抒情主人公面对着斜阳,由不得要叹息一声,“夕阳西下几时回”?就是说,夕阳什么时候还能把那“一曲新词酒一杯”的欢乐带回来呢?

晏殊的词,有一种踌躇满志的富贵气息。这种气息本来并不具备审美价值,但由于他词中灌注着一种韶光易逝、人生苦短的生命意识,使这种雍容闲雅的气度醇化成哲理,深化为对人生的思考,因而千百年来一直打动着读者的心。

他遣词造语的功力尤其显得深厚。“花落去”“燕归来”这种暮春景象是屡见不鲜的,泛泛地说,本来不足以打动人心。但词人略加点染,加上虚词,构成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,就使这两个已经引不起人们注意的景象,一下变得精神百倍,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度。

槛菊愁烟兰泣露,罗幕轻寒,燕子双飞去。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。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欲寄彩笺兼尺素,山长水阔知何处。

(《蝶恋花·槛菊愁烟兰泣露》)

这也是晏殊的名作。写妻子思念离家的丈夫。这是屡见不鲜的题材,但这首词切入的角度很别致。

词人不说这独守空房的女子如何通夜无眠,而说月光不懂得体贴人,清光斜斜地、通宵达旦地照着她的居室,故意搅得她睡不着。“明月不谙离恨苦,斜光到晓穿朱户”,细想起来,这简直是一句傻话,但又傻得那么有人情味。

下片说一夜西风凄紧,树叶凋落了,更适于登高望远。于是这彻夜未眠的妻子,赶忙登上高楼,去追寻丈夫的踪迹。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,这是妻子在眺望丈夫,换个角度看,也像是苦苦地追求一种理想,一种人生境界。

/晏几道(约公元1040年-公元1112年)/

晏殊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重要的词人,文学上习惯称他们父子为“二晏”。

/江西抚州 晏殊故里/

整个宋代,什么时候也不要求士大夫要有强烈的开拓精神。而十一世纪前半叶后期晏殊从政时,又是北宋最太平无事的时代,他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作为,只能无所作为,而又不自甘寂寞,他就只能用淡淡的哀愁来拂拭匆匆消逝的年华,唱着“一曲新词酒一杯”来打发日子。

到晏几道就不同了。他虽然生在宰相家庭,但父亲死时他还小,并没有从这个家庭得到什么好处。他为人耿直,不愿意攀附权贵,因而只做过下层小官吏,后半生是在贫穷中度过的。

据记载,北宋大奸臣蔡京曾托人求他写两首词。词他倒是写了,可就像他自己有感而作一样,只字不涉及蔡京,更不要说奉承巴结了。

他父亲晏殊养着歌伎舞女,这是宰相之家享受生活的工具,是当宰相的特权。晏几道也与歌伎舞女来往,却是相互同情,相互寻求慰藉,彼此只能算是朋友了。不言而喻,这对晏几道来说,是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。去年春恨却来时。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

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。琵琶弦上说相思。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

(《临江仙·梦后楼台高锁》)

/《韩熙载夜宴图》/

多年前在朋友家的一次歌筵上,遇到朋友的歌伎小苹,穿着用心字香熏过的罗衣,用琵琶伴奏,唱着诉说相思之苦的歌曲,印象是那么深刻,词人永远也无法抛忘。如今那朋友已死,小苹也不知流落到哪里去了。

去年,他在梦中意外地梦见了小苹,还像当年一样在朋友家那庭院深深的楼台中填词唱曲。夜阑人散,趁着月色,他送小苹离去。可一梦醒来,才想起往事如烟,再也不可能发生了。

于是在无可奈何中,他只有在细雨蒙蒙的暮春时节独立花前,看花朵一瓣一瓣飘落,看燕子像故意来奚落人的孤独,总是双双对对飞来飞去,心中承托着无限的悲苦。

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”,这境界是何等凄恻。然而,一年又已过去,就连这个定格的旧梦也无可挽回地消逝了,只剩下梦中他送小苹离去时的那一轮明月还挂在空中,成了往事唯一的见证。

彩袖殷勤捧玉钟,当年拚却醉颜红。舞低杨柳楼心月,歌尽桃花扇底风。

从别后,忆相逢,几回魂梦与君同。今宵剩把银釭照,犹恐相逢是梦中。

(《鹧鸪天·彩袖殷勤捧玉钟》)

/河南开封 龙庭蜡像/

在一次歌筵上,词人与一个歌女相遇,一见钟情。歌女手捧玉锺来劝酒时,他尽管已不胜酒力,也还是一杯一杯喝着。

那歌女为报答他,也舞罢一轮再舞一轮,唱完一曲再唱一曲,直唱到楼头明月向西偏落,作道具用的桃花扇也几乎举不起来了。

舞低杨柳楼心月,歌尽桃花扇底风”,这两句造语是那样别致,却并不险怪,是向来为人称道的佳句。

多少年来,词人经常梦见那个歌女。这次意外的相逢,究竟是真是幻,是梦是醒,似乎连词人自己也说不清楚。

今宵剩把银釭照,犹恐相逢是梦中”,这两句是从杜甫的“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”(《羌村》)变出。杜诗诉予人的是战争的恐怖,调子是沉重的;晏词诉予人的则是缠绵悱恻的凄苦,调子是悲咽的。

关键词: 独上高楼 庭院深深 战争的恐怖 双双对对 基本国策 太平无事 韩熙载夜宴图 悱恻缠绵 别有情趣 名重一时 雨恨云愁 人生苦短 无可奈何 无所作为 震撼人心 似曾相识 屡见不鲜 一事无成 享受生活 一见钟情 现实生活

上一篇:
下一篇: